《中庸》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(yǎng)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,是儒家經(jīng)典之一,。
一開篇就寫了“天命之謂性,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”這三句話,。但是這三句話,,很多老板是讀不懂的,下面我們就解讀一下,,供大家參考,。
首先聲明,為了讓老板們能夠看得懂,,我們不采用學術研究者的語言風格,,而是撿老板能夠明白的話說。
天命之謂性
這句話由“天命”,、“性”兩個關鍵詞和“之謂”一個連接詞構成,。“天命”,就是老天的決定,。天,,在中國的老百姓中,是被認為主宰一切的,;命,,就是口令。天命,,就是老天下達的命令,,非人力所能抗拒。“性”,,就是人的本性,,在老鬼谷理論體系中,是“人心”不是“人性”,。“之謂”與“謂之”不同,,A之謂B,就是用A解釋B,;如果是A謂之B,,就是用B解釋A。合起來就是:所謂人性(實則是人心),就是先天形成的東西,。
率性之謂道
率,,直率,秉持直率的本性就是道,。這里有個關鍵詞“道”,。什么是“道”呢?一提“道”,,大家就會想到老子,,不錯,這個“道”,,就是老子提倡的“道”,,老子認為,“道”才是天地萬物的主宰,,為了與“天是主宰”的習慣認知不矛盾,,所以把天與道合起來稱為“天道”,老鬼谷把這種天道叫做“人心”,。但是,,在儒家中,還存在一種“人道”,,就是“人為規(guī)定”的“道”,。這種人道,主要是由“忠孝節(jié)悌禮義廉恥”組成的儒家思想,,因為是“規(guī)定”的,,所以多了一些偽裝,少了一些直率,。老鬼谷把這種人道叫做“人性”。因此,,我們得出結論:人心是真的,,人性是假的。
那么,,《中庸》既然是儒家著作,,為什么要維護人的“先天之性”呢?原來儒家也是反對虛情假意的,,儒家理想的狀態(tài)就是遵循“率性”的“道”,,實現(xiàn)“忠孝節(jié)悌禮義廉恥”這些人為的“德”。只可惜,,在強調(diào)“孝順”的氛圍下,,做不到“真孝順”的人只好“裝孝順”了。
儒家“率性之謂道”的思想,是一種理想化的思想,,也是一種“人心”與“人性”相矛盾的思想,。社會的穩(wěn)定,由此產(chǎn)生,;人的虛偽,,也由此產(chǎn)生。
修道之謂教
“道”是什么,?道是自然規(guī)律,。規(guī)律是什么?規(guī)律就是反復發(fā)生的事,。洞察這些規(guī)律,,掌握這些規(guī)律,來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,,就是“修道”,。如何洞察?如何掌握,?就要學習,,把自己發(fā)現(xiàn)和掌握規(guī)律的方法傳授給別人,就是“教”,。教而勝學,,教學相長,就是學問之道,。
總之,,上述三句話告訴我們,認知規(guī)律,,就可以保持真心,,率性而為。其最高層次,,就是“從心所欲不逾矩”,。